家住鼓樓區五佰村社區的郎龍發和張以翠是一對文化水平不高、享受政府“低保”政策的夫妻。今年9月,64歲的張以翠因病去世,老伴將其遺體捐獻給了東南大學醫學院,幫助張以翠了卻了生前遺願。
  通訊員 曹輝 揚子晚報記者 柳揚
  老人死後捐贈遺體
  9月10日晚6點多,患肺氣腫多年的張以翠剛吃完晚飯便突然倒在桌旁,因器官衰竭而停止了呼吸。當晚7點多鐘,老伴郎龍發忍著悲傷趕到東南大學醫學院,晚上8點多鐘,醫學院紅十字會派車將張義翠接走。
  第二天,得知母親去世消息的兒女趕回了家。家裡沒設靈堂,一切宛如平常,只是桌上多了一幅母親的遺像和一本南京市紅十字會頒發給母親的榮譽證書。郎龍發對子女們說,“這樣安排後事,你媽心安!我以後也是這樣。”
  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對於捐贈遺體大多數人都較難接受,但文化水平不高的張以翠和郎龍發卻早在2009年就申請加入了志友會。記者在張以翠生前曾採訪過她,老人表示,“家庭困難,吃低保好多年,社會幫助過我們,我們也要做一點回報社會。”
  生前當志願者回報社區
  之所以會有要報答社會的想法,還要從2001年說起。當時,張以翠被查出患有肺氣腫多年,不能再勞累了,隨著年齡漸長,郎龍發也體力不支,加上要養活有精神疾病的兒子,日子過得力不從心。正當他們為生活犯難的時候,五佰村社區的主任找上了門,主動為他們一家三口辦理了“低保”。
  吃“低保”的郎龍發一家,生活雖談不上好,但畢竟有了保障,逢年過節,社區還會送來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平時一些社會組織和機構給社區的一些贊助,社區也會在第一時間想到郎龍發。
  這一切,讓郎龍發夫妻倆很知足。吃了“低保”的郎龍發、張以翠找到了社區主任,主動要求當社區志願者。“我們雖然乾不了大事,但值個勤、跑個腿還行。”從此,他們每天一大早到社區居委會轉一圈,看看有什麼可以做。郎龍發還要求加入社區義務巡邏隊,今年南京舉辦青奧會期間,郎龍發和其他巡邏隊員一起,每天在社區街巷巡邏,風雨無阻。
  5年前申請當上“志友”
  每年清明前後,郎龍發夫妻倆都會加入到掃墓大軍的隊伍中,擁擠的人流,堵塞的交通,以及種種不文明的祭掃方式也漸漸讓他倆多了些無奈。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對老夫妻從媒體上得知“遺體”對醫學教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而我國的遺體捐獻卻嚴重缺乏。
  他們多方打聽瞭解到了一個叫“志友會”的志願者組織。得知為了表達對遺體捐贈者的崇敬,南京還專門為“志友”開闢了一塊紀念陵地。郎龍發和張義翠忽然間感到了自己的價值。
  2009年,郎龍發和張義翠一同來到南京市紅十字會,填寫了“志友會入會申請”。夫妻倆的舉動激起了兒女們的反對,但老兩口態度卻十分堅決。“做人要學會感恩,你爸媽無力報答社會,既然遺體對國家有用那就捐給國家好了;再說,這樣你們也省心,不用每年清明來回跑了,過好你們自己的生活,一舉兩得。”一番話最終打動了兒女,他們理解了父母的義舉。  (原標題:“低保”老人去世後捐獻遺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wrwncd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